高干子弟、特战任务、分手诀别信、孤军奋战。
这是一篇惊险刺激,涉及到真实事件,又赞扬了子弟兵的。
它没有《高山下的花环》那么深刻,而专注于前线士兵本身,其实更符合《军文艺》要求。因为《高山下的花环》发出来后,作者受到很大争议,有的人怪他不敢写,有的人怪他怎么敢写?两头不得好。
一整个下午,不论是说到什么话题,最后都能拐到《未婚妻的信》这上。
刘家炬一拍大腿,他干脆道:“妈的,这写的太好了,咱连环画就用这个,等不及了,以后的事情以后来讲……
几个同志走之后,骆一禾咋舌道:“我头一次见到追上门约稿的,部队来的人真是风风火火。”
“军人肯定不一样,哪里容得下差错,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王世民说。
然而,他们也被《军文艺》的惊到了,因为不到一周,这几个人又来了。
这次带上了定了初稿的连环画封面,上面是一个面容坚毅的战士形象:这个人握着枪,正在炮火的丛林中穿梭,丛林的后方有一些小人跟随着,再后面则是伸出来的手——既像是托举,也像是一种呼唤。
刘家炬说:“为什么背对着?因为要表现无名战士——他正代表着所有前线的人,而之后的手则代表后方的我们。”
“我们呼唤他,我们支持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