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狼堡,也就是沃尔夫斯堡。
仍然被冰雪所覆盖,这里是福士的本部,二十多年前,从狼堡驶出的甲壳虫汽车,不仅带动了这家公司的复苏,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德国的复苏。
四九年,甲壳虫Type1开始运往美国,两年后年,总产量达到25万辆,并向29个国家出口。自此甲壳虫开始了国际征途,地位也向神坛迈进。在整个五零年代,甲壳虫汽车都是最畅销的汽车之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德国工业复苏的象征。
到了1967年,产量已经达到第1000万辆。五年后的现在,也就是五天前,2月17日,甲壳虫以15007034辆的总产量打破了福特T型车的生产纪录。达到历史的巅峰,不过年近四十的甲壳虫此时难免显露疲态,没有过多改进的单一车型难逃抛物曲线状的命运。
虽然甲壳虫为福士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和利益,可自1938年正式诞生以来,甲壳虫始终没有很大的改变。从六零年代末,甲壳虫销量大幅下滑,福士公司管理层自然深知尽显疲态的甲壳虫无论是后置发动机技术,还是车内空间的利用早已不能满足民众对“国民车”的需求,开发“国民车”的继任者正式被提上日程。
没有新车,福士就会走向末路。
事实上,并不仅如此,如果没有受市场欢迎的新车,福士必定会走向末路。
这天,车间顶棚的积雪被暖气融化成水滴,敲打在EA-276原型车的钢制车顶上,发出断续的脆响。
乔治亚罗这位来自意大利的汽车工程师掸了掸设计图上的咖啡渍,意大利口音的德语在厂房里格外清晰:
“四年了,终于要告别那个圆头圆脑的老家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