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年春,汴梁城的残雪尚未完全消融,却已被筹备登基大典的火热气氛驱散殆尽。
工匠们日夜赶工修缮城墙,朱漆重新刷上斑驳的城砖,在朝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城门上方,新刻的“中都”匾额由百位壮汉合力吊起,金粉勾勒的字迹在风中折射出万千光芒,仿佛预示着新朝的辉煌。
护城河上,二十四艘画舫载着乐师,船头雕刻的龙首吞吐彩绸,正演练着明日的迎宾曲目。
天命所归的华章大典当日,五更鼓响,中都城的朱雀大街早已戒严。
三丈高的朱红幡旗沿着御道排开,每面旗上都绣着玄色火焰纹,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百姓们裹着粗布棉衣,天不亮便挤在街道两侧,脖子上挂着自制的红绸,踮脚张望。
有老秀才捋着胡须对旁人讲解:“此乃火德承运之兆,太祖取‘大明’为国号,正是应了这火德兴旺!”
卯时三刻,三十六名金甲武士抬着九龙沉香辇缓缓驶出皇宫。
苏允端坐在辇中,玄色龙袍上金线绣的十二章纹随着动作微微起伏,冕旒下的面容沉静如水,唯有眼中跳动的火焰泄露了内心的波澜。
辇驾经过之处,百姓们纷纷跪倒,山呼“万岁”的声浪从朱雀门一路漫到南郊祭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