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军史小说 > 军史小说 > > 第二百五十七章献妹归降 (3 / 7)
        郑玄可以说是百年难遇的天才,年轻时随马融学习古文经,学成之后游历十余年,囊括大典,综合百家,遍注群经,将今、古文界限打破,将古、今文学融合与一统。二种学说的一统让郑玄名扬四海,被世人尊称为大儒。

        功成名就之后,郑玄没有止步不前,而是不断在注解儒家典籍。如《礼经》仅有师授而无注解,即便是马融也只注了《丧服》中的经、传。而郑玄苦心孤诣研究多年,为《周礼》《仪礼》《礼记》作注,将三礼注一书为《三礼注》,开创礼学宗派。

        后续陆续为《易》《尚书》《论语》《诗》《汉律》等典籍作注,并精通数学、浑天学,深谙音韵、训诂学说,故称其为全才不为过。

        今张虞遣人前往北海,名为慰问家眷,实为欲得郑玄所著书籍及其家中典藏经典。毕竟天下大乱,大量典籍都有所遗失,作为华夏天子的张虞有传承文化经典的责任。

        “禀陛下,后汉末年时,左伯纸名扬天下,然因战火绵延之故,左伯纸绝于中国。臣以为此行出使北海,不仅需抚慰郑公家眷,还应寻觅技师,以便左伯纸重现于天下。”应劭补充说道。

        “善!”

        张虞点了点头,说道:“左伯纸盛传于天下,技艺如若失传,则为天下之一憾。今卿至青州时,可让州刺史、郡守遣人配合。”

        自张虞登基以来,每次上朝都有请求寻失传技艺奏疏,如上次朝议因锦杜畿便上疏遣人至陈留襄邑,恢复两汉时期盛传于天下的襄邑织文(锦)。

        两汉之时,蜀锦虽说盛传于天下,但却不及襄邑织文。襄邑织文借助陈留为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发展出全国性的纺织中心,并负责皇家服饰生产。

        然因汉末大乱之故,襄邑纺织产业遭遇重大打击,而巴蜀的蜀锦产业几近无损,故在魏晋时期蜀锦勃兴。虽说如此,但传至宋朝时期,襄邑绢帛年贡量依旧占据全国三成以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