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军长途奔来,急于入阵厮杀,人困马乏,一战必破。援军既败,咱们便能迫降薛赤兀儿,给后继各部安排上靠谱的乡导了!”
阿鲁罕皱眉:“这……咱们好不容易逼退一股敌人;这一来,岂不又要两面受敌?”
豁罗剌思人的首领曾经对着成吉思汗发誓,在沙场鏖战时,如违大汗铁般的号令,就请大汗灭我满门家族,让我们的头颅滚落荒野。可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成吉思汗都离开草原好几年了!
所以他直接就否决了阿鲁罕的建议,并没什么心理负担:“稍等等。方才得报,还有两个千户的骑兵,马上就要到了,最多只需要一群鹌鹑从这里飞到山坡的时间!”
他当然不会因为挨骂而改弦更张,但必定会盼着,像他一样投靠大周的蒙古那颜越多越好。投靠的人越多,他的腰杆子越硬,越能证明他有先见之明,选择的道路没错。
这样的心态,不止蒙古人有。这些年投靠大周的异族数以万计,许多人都是这样想的。所以异族对抗异族特别得力,而大周也乐于见此局面。
另一方面,乞失里黑固然在蒙古开国的九十五千户里仅仅排名七十八,苏赫巴鲁地位更低。他是后头陆续增加的三十四个千户之一,只有千户那颜的头衔而无排位。若能迫得豁罗剌思人投降,对苏赫巴鲁而言又有种翻身上位的快活。
大周在行政上头,管理趋向精细,需要的人手很多。所以受过军校培训的军人到一定年纪退役以后,往往被各地的官员看重。
阿鲁罕已经在这些蒙古人里格外挑出了十几个特别可靠的,单独允诺他们,此战之后就赐予他们大周军户的身份,让他们成为汉儿,子子孙孙都能在中原生活下去!
此前厮杀时候,便是这些人格外积极。听阿鲁罕提议一击致命,好些人都死死盯着对面的旗帜,好像这旗帜化作了肉眼可见的军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