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具木筏非常简陋,其实就是被绳索扎紧的一大捆芦苇和枯木。
成吉思汗此次南下作战,选择了迂回到定海军的前路伏击,而放弃直接追击撕咬,沿途打散定海军的策略,目的就是以天罗地网,擒杀郭宁本人。
所以在伏击开始之前,成吉思汗还考虑着,防备郭宁从卢沟河逃跑。他特意调了一批会水的蒙古人早早捆扎木筏,打算待到局势明朗,就让他们坐着木筏巡视河道,拦阻凫水逃跑的敌人。
谁能想到,到了战斗渐近尾声,这木筏还有其它用处呢?
札八儿火者身死的时候,成吉思汗就发现了自己整套策略的破绽所在,也知道郭宁直冲而来,身边将士无一能挡。
成吉思汗自己也不行。
年轻时他有健壮勇武的名声,但老了以后,在这方面可没法继续炫耀。他之所以总是把札八儿火者留在身边,客气相待,有个原因便是想知道这西域怪人老而弥坚的原因。不过,札八儿火者的脑袋都被砍下了,成吉思汗还能指望谁?难道以蒙古大汗的尊贵身份,去硬接那柄铁骨朵?
终究局面如此了,这时候需要考虑的不是面子,而是如何才能保住自家性命。成吉思汗当年在草原上与人争锋,也是很光棍的,打仗输了,那么该逃跑就逃跑,该缩头就缩头,没什么纠结的。
他当即留下豁儿赤守着白纛,自家一把揪下长袍和坎肩,只着轻便内衣,往水泽深处木筏停留的方向急走。
可怜豁儿赤是个萨满,又不是领兵的大将,哪里就能厮杀了?反倒是负责卫护白纛的一批拔都儿,很快都在豁儿赤的胡乱指挥下送了命。
豁儿赤最终想到的办法,只能是尽量和郭宁答话,试图谈一谈长生天的神谕。可惜郭宁又懒得听。
不过,这点时间对成吉思汗来说,已经足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