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笑着打趣了李冶几句,移剌楚材继续禀报。
李冶倒真没白忙,就在昨晚,数字的汇总已经完成,只差后期实地踏勘复核了。按当下的计算结果,军户和荫户合计,足有三十万八千余户,一百三十万出头的男女人丁。
放在泰和初年,三十万八千户,刚刚够一个济南府的规模,不足山东东路的三分之一。因为战乱导致许多家庭分崩离析,每户人丁数量骤减,所以总的人丁数量,更只及山东东路盛时的六分之一。
但这已经是个足够庞大的数字。
为此,郭宁在山东宣抚使的下属,又增设了宣抚使司随军转运官一职。转运官由移剌楚材兼任,副手则是移剌楚材的老友杨诚之。
这个职务此前不见于大金的制度,而取自于南朝,所以甚至都没有品级可言,纯粹是郭宁私署的幕僚。可凭着郭宁的授权,转运官实际上总领这一百多万人的财赋、粮秣和日常行政管理。
这和其它任命一样,固然是以确保军队战斗力为前提,但同时,也是架空朝廷所派驻地方官员的手段。
地方上驻扎着直属宣抚使的精锐野战军;治安皆受都指挥使司把控;可用的官吏都是山东宣抚使直接任命;想在要民政上有所作为,很难绕开移剌楚材的政务司,就算绕开了……
大多数民众都已成了军队的荫户,而以随军转运官身份负责管理他们的,依然是移剌楚材。
有了这样的保险,山东才真正是郭宁的山东。而在朝廷制度以外,这些另起炉灶的崭新制度,也将会深深扎根地方,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
待到各项任命全都安排已定,郭宁起身环顾众人:“怎么样?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