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哈哈一笑,带着她下楼来。
申城的大排档由来已久,市民会享受生活。百年以前,夜宵是和戏院、舞厅联系在一起的。看完戏、跳完舞出来,已近深夜,肚皮未免有点憋,硬要就这样回去困觉,总归觉得缺点什么,吃一碗点心下去,五脏六腑都舒服了。
早在清末,广东人开的馆子里就有宵夜卖了。
夜宵、消夜、夜排档的消费习惯,也来源于广东那边。
四川北路一带的福德路、武昌路、塘沽路、天潼路、吴淞路等是广东人集聚的地方,俗称为“广东街”,因而广东美食被大量引入这一带。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申城有二十多万广东人,他们大部分居住在虹口这一带,这里的街区开设了许多广式的酒馆、茶楼、商店和戏院。
20世纪80年代末,申城流行下海、做生意、跑买卖,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结束了一天工作的市民,肚子饿了当然是要找地方犒劳一下自己。于是,国营餐厅和工厂食堂的大师傅们瞅准了时机,下班后带着老婆孩子就支起了夜排档。
几张桌子,几打摞起来的塑料凳子,一张菜台,一个煤气灶,一口锅,老公炒菜,老婆记账,孩子摆筷——第一批夜排档,大多是这么来的。
保罗酒家、鹭鹭酒家、兰心餐厅等几家后世知名的本帮菜馆,当年都是从排档起家。
王林开着车,来到乍浦路美食街,在街口停好车,带她往里面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