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试车非常成功,那么下一步就是实车实验了。
        产线正式启动,一切都按照现实的规格来生产,陈潇心里没底,模型试车实验跟电脑模型计算的相差不到5%,这个准确率相当惊人了。现在有了模型试车的数据,再进行计算机计算推导,实车成功率在80%以上。
        这个比例真心不低了,实车可不是单纯的把小模型整体等比例放大就完事了,一些东西小的时候和大的时候那时完全不同的概念。
        东西一大,适应的规则就不一样,需要注意的地方就会很多。
        小小的形态,不要多注意安全,大大的形态,保护措施就得多起来。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飞机模型在风洞里面的表现不完全等于制造出来之后的飞行表现。低速风洞和高速风洞的数据都要兼顾起来的。
        现在管束通道进入实际生产,安装环节后,就得考虑这么大的尺寸会面临什么样的环境。
        除了正常的大气压强,还得面临大风,山洪,泥石流,雷击,火灾,冰雹,甚至是雪崩,山崩最极端的环境。
        当真正的管束通道给弄出来后,测试组展开了最为惨无人道的测试,怎么变态怎么来,要是在测试留手了,到了灾难来临的时候,灾难下手可是没有轻重的。
        管束通道好似孙悟空被天庭抓了一般,什么酷刑都用了。雷击是用超高压电流来模拟激发的,火灾直接上的是凝固汽油,粘上去根本甩不掉的那种,甚至还掏出了乙炔喷枪去试图切割管束通道。
        抗压测试是用高空重物来测试的。五吨重的铁块“哐叽”就砸了下去,后来不过瘾,用绞索加速下坠直接冲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