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还有洛阳博物馆收藏的元代三世佛夹苎造,历史记录“像皆是漆胎,妆严金碧,穷极精好”。
造像高度有六十厘米左右,并不算特别大,但是衣服手足,已经可以看得出来经过精心的修造,文理特别细腻。
来到一间寝室的卫生间,打开水龙头给浴缸放满水,周至找来一枝抓笔,拿剪刀剪去一半的笔尖,用剩下的笔头蘸水,开始小心地洗刷起这尊造像来。
而最大的干漆夹苎造像现在只剩下了一个佛头,在岛国私人藏家的手里,仅头部高度就达49.5厘米,明显是从一尊完整佛像上切割并盗运出去的。
现存世最早的干漆夹苎造像是隋代河北隆兴寺阿弥陀佛像,藏于沃尔特斯美术馆。
现在周至桶里的这尊造像为莲花座座像,造像为深枣色的漆胎,通体一色,没有金碧朱色装饰,显得沉朴庄重。
这些造像现在每一尊都是国家一级文物,而且都是彩漆和金漆,虽然远比流散国外的那些还要精美,但是年代却比不上它们古老。
同样因为携带方便这一点,很多造像在积贫积弱的年代里非常容易流散出国,现在的精品大多在国外,如米国大都会博物馆,弗利耳美术馆收藏的佛像,岛国唐招提寺鉴真像,无一不是精品。
由于长期受到胶泥的保护,造像保藏得异常完好,整个漆面光洁如新,在浴室的灯光下呈现出一种类似牛角的胶质感,似乎有些透明,但是认真看却又不透。
这一尊佛像,正面采背屏式半圆雕二段式的精典造型,佛像为高肉髻,面相方圆,细眉长眼,小口薄唇,嘴角微翘略含笑意。
将淤泥去净以后,各处衣着细节也展露了出来,佛像身穿通肩长衣,袒胸,内衣束帛带,衣纹疏朗,线条自然流畅。右手上举施无畏印,左掌下垂作与愿印,跣足立于莲台之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