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昌古镇位于小三峡之一的滴翠峡峡口往上十公里,大宁河东岸。
古镇始建于晋,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东西主街长约三百五十米,南北长约两百米,是三峡地区保存相当完整的一座袖珍古城。
古镇地处渝、鄂交通要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新石器时代、商周时代的文物都有发掘。
在古代巴国时期,食盐价值巨大,大昌正处于盐道上,这里自然兴旺发达起来,一度成为“巴墟”,也就是巴国都邑所在。
《山海经》中记述“巫舼国”“不绩不经,不稼不穑”和“鸾鸟自歌,凤鸟自舞”,讲述的就是靠盐业和运输立国的故事。
直到宋代这里盐业都非常发达,北宋著名的盐监“大宁监”,就设置在这里。
明朝崇祯十三年,“张献忠陷大昌,总兵官张令战死”。从此,大昌发展势头急转直下。
清朝康熙九年,因连年战争、钱粮无几,民众寥寥,大昌县并入巫山县,大昌置县历史结束。
随着“湖广填川”政策的开始,外地移民不断移来,大昌人口才重新不断增加。到了光绪民国,盐业再度发达、人口稠密。
大昌镇的海拔为141米,三峡工程蓄水以后水位会到一百七十五米,大昌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繁华城镇与万亩良田,最终都将全部沉寂于大宁河水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