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恐怖·灵异 > 古今传奇 > > 12、经方派 (5 / 6)
        “原来建国哥是打酒去了!”三胖笑道。

        “幸亏老满叔把你俩兄弟派去帮我给社员们看病,我打了瓶儿酒,谢谢叔和俩兄弟!”建国哥道。

        我们边吃边聊,大伙儿都问我,到底是从哪儿学的中医,以前怎么不知道。我喝了点酒儿,有点晕了,也就竹筒倒豆子,跟大伙儿说了原由。我姥姥家祖上,世代行医,原是北京城的大户人家。清朝末年时,在前门大栅栏都还有几座商号,其中一座便是药铺,我的太姥爷是当时北京城有名儿的中医。后来军阀混战,再赶上日本侵华,人逢乱世,生不如狗,我太姥爷就变卖家产,带着一家老小回了北京房山老家,躲避战火,过起了隐居生活。姥姥说,太姥爷明面儿上是乡野郎中,给街坊邻居问诊看病,但实际上是地下党,承担着八路军的情报接头、伤员转运、药品递送等秘密交通站工作,为革命做了很多贡献,但后来被叛徒出卖不幸遇害了。过去人们大多较为传统,什么东西都讲究“传儿不传女”,太姥爷没有儿子,这医术也就断了传承。小时候我回房山姥姥家玩儿,没事儿就爱翻家里的老物件儿,我姥姥疼我,就任由我去。长大点儿了,我上学也不认真,但对从姥姥家翻找出的中医古书和诊疗笔记非常感兴趣,没事儿上课也不认真听讲,就看这些,还被老师请过几回家长。其实,要非问我中医是跟谁学的,可以说是跟我太姥爷学的,但我却从来也没见过他老人家,爷俩儿只是通过古籍笔记神交已久……

        “怨不得际涯看病这么神!原来是家传的啊!”老满叔道。

        “际涯兄弟,今天我看你治感冒发烧开方子,怎么只有不多的几味药材,而不是像有的中医大夫,一开药就十几味甚至是几十味药?”建国哥问道。

        “咱们国家历史上中医门派④众多,我太姥爷所学的这一支叫“经方”派,尊崇“黄老之道”⑤和《伤寒杂病论》为诊疾治病的总纲,素有“经方不过三”和“药过十三,万病不沾”的说法。”就拿咱们今天给相亲们看的感冒发烧来说,我所开方药,全是“经方”,根本就用不着大药方。凡是用药动辄十几味甚至几十位的,不为图财,即是庸医!”我道。

        “哎!孙公子讲得有点儿意思啊!以前还真没听说过。那么什么叫‘经方不过三’和‘药过十三,万病不沾’呢?”三胖问道。

        “所谓‘经方不过三’,指的是上古相传久经实践的方药,至汉代医圣张仲景而集大成,在六经辨证诊断明确后,用药三剂,对于一般外感轻症患者,必有明显好转。正所谓‘一剂知,二剂已,三剂瘥’(音chài,痊愈之意),而民间所谓‘慢郎中’之说其实不对,乃是大夫不行或药不对症;真正的好中医治病,往往一、二副药就能见效,三副药就可痊愈了;而‘药过十三,万病不沾’是指《黄帝内经》所云‘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说白了,除极少数方剂或丸剂,每副中药,最大不超十三味药物,多了就药性难知,万病不沾了。”我道。

        “好像是这个道理啊,上次我听人说西边县里有个老中医治头疼效果好,我就赶了三十里路,开了二十几大包中药回来,每一包药多得砂锅都装不下,吃了果然是不管用。”韩大娘道。

        ......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