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动请降上来看,张重明的日子并不好过。其南边还有几股相对弱小的反贼势力,他们本同出一脉,皆称干王军,顾名思义,专干帝王的人,但,他们各自为政,相互防范,常常发生摩擦。张重明背主夺权,让他们找到发难的借口。张重明既想吞并其他反贼,安定后方,又害怕朝廷趁机将其剿灭。故而想先欺骗朝廷,稳定之后,再行反叛。
中部的洪春,现年四十六,比张重明大十二岁,本是县衙小吏,于民间素有“美”名,曾有人说他仗义疏财,乐于助人。造反之后,更有传言他是水龙所化,能呼风唤雨。按五德始终说,大胤属火,他就是专门灭火的,所以自号“百江王”。
胤国中部地区属于东高西低,南丘北漠的格局,土地相对贫瘠。东南大旱,中部的日子也不好过,第二年便闹了粮荒,洪春等人趁势揭竿而起。
若说东南的叛乱一开始朝廷还可以控制,等到中部一乱,顿起燎原之势,出现七十二头领,三十八反王,遍地开花,朝廷就有些捉襟见肘了。后来,征讨一路大军的哗变,直接给朝廷致命一击,专攻为守,自顾不暇了。
李同想了又想,说出自己顾虑:“白将军,朕以为张重明此时并无侵犯京畿之决心,调几万兵马前去增援,稳住局势便可。朝廷还是应该坚持原有的战略,先定中部,再取其他。”
当然,李同还有更深的考虑,干王军有地盘,战力较强,不宜先碰。中部那些流贼就是一些乌合之众,柿子先挑软的捏,胤国太需要一场大的胜利来振奋军心民心,震慑群贼了。
“陛下,若是那张重明借此做大,我们便养虎为患了!”
“国势如此,必有取舍。平定中部,我们才能联系西边和南边的诸藩王。他们之中,许多人与朝廷断绝消息已久,恐生不臣之心。平定中部,我们便收复十六州的土地,有数千万百姓可用。若我们与张重明决战,中部流贼可能趁势来攻,两面夹击,我军倾危之险。然而我们攻打中部流贼,张重明未必敢来相助,他先要忙着收拾自己身后那烂摊子。”
白正先听罢,连连点头:“陛下所言极是,是臣短视了。”
“白将军过谦了,你乃国家股肱之臣,岂可妄自菲薄。传朕旨意,京畿各营,调兵十万,是为中军,另调北部边疆铁骑五万进京,并责令各藩镇出兵,组建征讨大军剿灭叛贼!朕要于明年今日,彻底平定中部十六州!”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