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魏军的出兵方向有两个,一个是阳溪方向的洛门,一个是木门道的上邽。或者两地同时出兵。对于这个问题,虽然有所分歧,但是解决倒也快捷,分别向两个方向派出探子,每个方向两组。
对于魏军的到来是采取伏击还是防守,出现了分歧。
黄崇提出,可以考虑在木门道设伏,按照当年对付张郃的例子,实施伏击。王训赞成这个意见。
句扶提议防守,节节抵抗。在卤城防守一次,杀伤一次魏军;在祁山防守一次,杀伤一次魏军。最后再撤出祁山堡。
双方争执不下。
其实李坤是赞成设伏的,但这种防守的效益也很高,让敌军顿兵于坚城之下,是消耗敌军力量的很好办法。
这和每个人的风格有关吧。比如李坤就喜欢夜袭,傅佥就喜欢直接打架,正面突击。
最后到了李坤这里。李坤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先在木门道设伏,然后在卤城虚晃一枪,做防守状,大部集中于祁山山脉之中,策应祁山。
但这次祁山的防守方法要改变一下。只留两百人在里边,配备长绳索。实在不行,就从山崖溜走。如果有机会,则里应外合一下。
如此,四人取得了一致意见。
在分工上,罗宪负责准备石头树木,断其后路;黄崇负责在前边用石头树木枯枝拦路,到时候引燃枯枝;王训负责组织弓弩手射杀。句扶到了祁山,组织后撤的路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