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对其书法那更是情有独钟,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利用帝王之便,在天下广为搜寻王羲之的作品。不仅如此,他还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
虽然收藏了墨迹不算少,但是始终就没有找到《兰亭集序》的真本,作为一国之君,却不能得到前朝的稀世珍品,太宗因此是闷闷不乐。
原来,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兰亭集序》,小心翼翼地保管它,将其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了他的第七代孙智永的手中。
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对其祖的书法极为钦佩,他曾盖一座小楼专供练字,发誓“书不成,不下此楼”。就在这座冷清的小楼中,毛笔用了一支又一支,用坏了的毛笔扔进大瓮,天长日久,积了好几瓮,后来他将这些毛笔集中埋在了一个地方,称为“退笔冢”。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智永的书法名气是越来越大,登门求教者极多,以致门槛都踩坏了,只好用铁皮来加固,被人称为“铁门槛”。
智永圆寂前,将《兰亭集序》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对于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其藏在了卧室梁上凿好的一个洞内。
李世民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始终推说不知真迹的下落。硬来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扮成书生,去与辨才接近,萧翼对书法也是很有研究,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了几件王羲之的作品给辨才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那才是王羲之真正的传世之宝。”
萧翼不动声色地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犹豫再三,才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的真迹。见萧翼不信,决定让他开开眼,取出了真迹给他观看。萧翼仔细察看了一番,果真是《兰亭集序》的真迹,只见他脸色一变,迅即将其放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诏书,将真迹强行带走了。
唐太宗死后,真迹又去了哪里呢?史书记载,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脑袋的下边。
唐末五代的军阀温韬,在任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期间,将李世民的昭陵盗了,但在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中,却并没有《兰亭集序》,而且此后亦从未见真迹流传出来的任何记载。
其实,真迹并没有随李世民埋葬在昭陵之中,而是埋在了唐高宗李治的乾陵之中。唐太宗死时,将《兰亭集序》交给了儿子李治。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子,他在临终前留有遗诏,将生前喜欢的字画随葬,因此,在《兰亭集序》失传之后,就有人怀疑此宝物并未在昭陵,而是被藏在了乾陵。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