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连长和战士们,听着涨红了脸的“半仙儿”辩解的每一句话,虽然都是只有短短的几个字,但大伙儿压根儿就是听不懂、也想不明白,明明是炮弹打不中目标,他究竟为啥要拿秤来称炮弹?唯一能确认的只有“不是怕挨弹弓逃跑,而是要去炊事班拿秤来称炮弹”。
越听越糊涂的人群开始在小声嘀咕猜测着,生性大大咧咧的连长却再也沉不住气了,虽然底气不足,却也训斥道:“袁铜山,把你的想法一口气全说完,你到底打算去干啥?别卖关子,憋死我了。快点!”
逐渐缓过气来的袁铜山,也意识到了连长和这帮战友们对他的误会,以及对他刚才答话的困惑。一方面,战友们是以为自己怕挨连长的“弹弓”想溜号,所以“活捉”了自己。另一方面,给炮弹秤重量的事,目前还仅仅只是自己的一个推测,既没有理论依据,更没有十足的把握。连自己都不敢保证这个想法到底管不管用,在这个时候如果详细地说给大伙儿听,估计大家非但不会相信,说不定又要惹来一顿哄堂大笑。
唉,说出来,战友们听不懂,也不会相信。假如不说,连长和战友们把自己“看”在这里,啥也做不成。这可怎么办才好?急坏了向来机灵的“半仙儿”。
正在双方陷入了短暂的尴尬僵持的当口,从操场边路过的指导员出面帮忙解了围,“哎哎哎,连长同志,你和大伙儿都在这里弄啥嘞?既然人家小袁同志都说过了,要拿秤过来称炮弹,那就一定是有他要称的道理的。你们这这这又是抓人家又是训人家的,还怎么让‘半仙儿’显神通呢?哈哈哈哈,哎,‘半仙儿’,过来过来,赶紧地回班里去,换一身干净衣服。三班长!你跑步去炊事班,把那杆多年不用的老秤拿过来。这个,古时候啊,在三国时期,有曹冲称大象的历史典故,现如今呢,在咱们红军的队伍里,有红军战士小袁、袁铜山同志称炮弹的故事,啊,我们大家也跟着一起开开眼界。大家说好不好啊?”
“好!”指导员的一番“数落”,化解了双方僵持的局面。
小袁借机赶紧挤出人群,一溜烟儿地跑到宿舍里,换了一身干净军装,重新回到了小山炮的身边。
不一会儿功夫,三班长和给养员一起抬着那杆炊事班多年不用的大秤跑了过来。“半仙儿”小袁在两名战友的帮助下,抬着大秤来到了炮弹箱的面前,认真地称起了剩余的两枚炮弹。
还别说,这小袁的跳跃式思维还是很管用的。经过他和战友们的一番摆弄比划,小山炮打不准的最终原因还是被他找了出来,问题的确是出在炮弹自身的重量上。
原来,这三枚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炮弹,不仅生产出厂的日期距离现在已经年代久远了,而且因为长期露天堆放在敌军的阵地上,兵荒马乱的根本无人打理,再加上风吹日晒的侵蚀,自然就有了各种的锈蚀和损耗。炮弹确实比出厂时标注的重量变“轻”了。凭借三叔讲过的故事现学现卖的袁铜山,是按照正常的操作方法,把这枚实际已经变“轻”了的炮弹打出去的,那肯定是要飞到连长说的“爪哇国”那里去的。
找出了问题产生原因的小袁,跟连长、指导员和在场的战友们耐心地讲清了“爪哇国”飞弹的主要原因,也解释明白了只要减小表尺、降低射角,就能命中目标的基本原理之后,一反刚才小“得意”的神态,故作低调地轻声请示连长、指导员:“能再让我打一枚炮弹试试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