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团”这支炮兵部队,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火纷飞的红军时期。
当年,在湖南陈家河、桃子溪的一次战斗中,红军官兵们从仓皇逃窜的敌人阵地上缴获来一门小山炮和三发炮弹,这在当时可算是一整套非常了不起的“杀手锏”装备了。但是,小山炮到了连队以后,官兵们却犯了愁,因为根本没有人会使唤这个长得像块“铁疙瘩”一样的新鲜玩意儿。
孤零零的小山炮,被孤独地摆放在连队的操场上。几天之后,连长发现有个三班的战士袁铜山,经常有事没事儿地在小山炮那里围着转悠。
这个袁铜山,当兵前在徐州老家曾经上过不少年的学,而且一直读到了高小毕业,是连队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不仅如此,小袁平时在连队里还是一个特别爱琢磨、爱帮忙的“热心肠”,无论战友们遇到了什么事,他都会很乐意地去热心相助。除此之外,他还喜欢琢磨着搞一些修修补补的技术活儿。大到连队里枪支弹药方面的小故障,小到战友们训练时穿的鞋子坏了、袜子破了,他都能想方设法地给鼓捣好。一句话,整个红军连队里,就没有他修理不好的东西,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难题。如此热心而且又有才华的袁铜山,大伙儿都很友好地送给他一个外号,叫做“小半仙儿”。
根据平时对小袁的了解,连长断定这个“小半仙儿”应该有驾驭这门小山炮的想法,而且看他连续几天都在琢磨,想必应该已经研究的也大差不差了。身为一连之长,他比任何人都急着想把这门小山炮赶紧用起来,在未来的战斗中发挥作用,为“小米加步枪”的红军部队增添火炮的威力。
于是,趁某天袁铜山又在操场上围着小山炮边琢磨边转悠的时候,连长就带上一帮子战士,悄悄地围了过去,把“小半仙儿”拢在了人群当中。
“哎,‘半仙儿’,我看你在这儿围着小山炮都研究好几天了,怎么样,敢不敢开一炮试试?”一排长事先在私底下得到了连长的授意,率先开腔,“将”了袁铜山一“军”。
正在全神贯注地琢磨着小山炮的袁铜山,根本就没有留意到自己已经被连长和战友们包了“饺子”。一排长突然发问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考。
其实,当兵之前的小袁,家境在当地还是比较殷实的。除了能拿出钱供应他正常读完高小之外,还有个曾经在直系军阀队伍里谋到过一个小军官职务、后因战事失利逃回了老家的三叔。这个三叔,虽然是“败兵”归来,但却十分的好面子,因此经常会把他在军阀队伍里的那些原本就少得可怜的“光彩事”,拿出来添油加醋地向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们吹嘘,以此来证明当年的自己曾经在外面混得还是不错的。比如,当年他打过的枪,不仅是能够连续发射的机关枪,而且整个队伍里只有他打得特别准,那一梭子弹“突突突”出去,所向无敌,非死即伤,无人能逃得过去。再比如,当年他还被安排到小炮队伍里当过“炮兵长”,那炮弹的威力可是大得很嘞,只要这边把表尺、诸元计算准确,装填炮弹发射出去,对方的“敌人”就算是躲在大山的另一面,或者是离得远远的河对岸,都能被炮弹给炸飞了。还有比这个更厉害的是,对方阵地上造得再瓷实的指挥所、碉堡,只要被一发炮弹打中,都能给炸个稀巴碎儿。
诸如此类的老段子,是小袁的三叔在村里人特别是孩子们面前最爱“显摆”的故事,也是他反复挂在嘴边的老故事。对于三叔的这些故事,当年的小袁铜山就已经能够倒背如流了。
让我们再次回到红军连队里。连续几天,这门被缴获过来、摆在连队操场上的小山炮,一下子勾起了袁铜山的那些儿时记忆和他一贯爱琢磨的劲头。小时候听三叔讲故事的时候,那些枪啊炮啊的对他来说,是没有直观印象的一种抽象概念,如今自己参了军当上了红军,三八大盖枪已经用得很熟了,而且自己还能简单地搞一些小修理。现如今,这门小山炮就这样零距离地摆在自己的面前,面对这种伸手就可以随时触摸的“诱惑”,“小半仙儿”袁铜山自然是不会无动于衷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