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识文断字,聪明颖悟,不到一月光景,就熟读了佛家经典,深得院主欢心。随后,院内不管事情大小,都由她来主张。王氏为人宽厚柔顺,大家都很喜欢她。她每日都要在观音大士面前礼拜百余次,悄悄倾诉衷肠,无论严冬酷暑,都不中断。祝祷完毕,她便藏身在密室里,别人难得见她一面。
一年以后,这天突然有人到尼姑庵来随喜,院主留他吃过斋饭才走。第二天,那人向庵里施舍了一轴芙蓉画,院主就把它悬挂在素白屏风上。一天,王氏偶尔经过时,一下便认出此画是出于自己丈夫崔英的手笔,心中不禁打动,只是脸上不敢流露出悲戚的神色,只问院主画是从哪儿来的。
院主说:“这是近日有位施主布施的。
“王氏又问:“这位施主名叫什么?家住何处?做什么为生?”
院主说:“施主是本县的顾阿秀,兄弟都是行船出身,近年来突然暴发,有人说他在江湖上走了黑道,也不知真假。”
王氏说:“他常来这儿的吗?”院主说:“平日难得见到他。”王氏就把这些话暗暗记在心上。接着,她提笔在芙蓉屏上题了首名为《临江仙》的词,寄托她与崔英生离死别的情怀,最后两句为“今生缘已断,愿结再生缘。”院主当然弄不明白这首词的真切含义。
一天,尼庵里又来了位名叫郭庆春的城里人,见了芙蓉屏和题词,因为喜爱它的精巧雅致,就买了回家收藏赏玩。当时恰逢当朝御史大夫高庆麟退休赋闲在家,在姑苏城内,多方搜集书面。郭庆春因受过高公的恩惠,他就把芙蓉屏当作礼物献给了他。高公把它珍藏在内室,一时未有空暇询问此画的来龙去脉。
这一天,府外突然有人叫卖草书。高公听见了,命人取来一看,见是四副怀素体狂草,写得清劲不俗,风骨非凡。
高公找来卖字人问:“这几幅草书是谁所作?”
那人回答:“是晚辈学着写的。”
高公见此人衣衫虽然褴褛,但相貌堂堂,知道不是个庸碌之辈,就问他的姓名乡里。
那人愁苦不堪地说:“小生名叫崔英,祖籍真州,因承袭父职补永嘉县尉之缺,携家眷上任,不料一时疏忽,遭船夫暗算,将我投入江中,妻妾家财,全被抢劫杀戮。幸亏我年幼时就熟悉水性,潜游在水底,估计贼船离远后才敢冒出水面,后来上岸投靠一户村民。此刻我已全身湿透,不名分文,幸亏那家主人善良,替我换过衣衫,款待酒食,又赠送我盘缠。送我上路时,那家主人说:‘你既不幸遭强盗洗劫,理应去告官,我家不敢久留你,恐怕误了你的大事。’我就问路进城,递了状子告到平江路(今苏州一带,路是元代省以下的行政机构)。至今候审已整整一年,谁知状子竟石沉大海。晚辈穷困潦倒,只得以卖字为生,不敢自称擅长书法,还望大人指教一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