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场肢体冲突和理念摩擦,何以为和马三风一伙人便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因此有了以后的故事,是不是感觉有点荒诞草率了?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友谊有时候就是这样的简单凑巧,朴实无华却又坚不可摧。
看过《亮剑》的人都知道,李云龙和楚云飞便是那种不打不相识惺惺相惜的友谊。一起携手走过抗战的岁月,最后又因为信仰不同而同室操戈。这也许是哪个时代英雄们的悲哀吧!
同样的事情那个时候发生了很多不胜枚举。而我的爷爷、二爷和干爷他们显然也经历了那种悲哀。
时间倒退到何以为弃笔从戎的那一年。那是1925年民国十四年正月。何以为十三岁,中学肄业去了何孟才任职的571团当了普通士兵。
也是在哪一年,何家发生了一些变故,何以为和杨德发戳了学。何家的三爷、四爷和七爷去了美国,与他们一起走的还有何家将近三十年的积累,这让他们在哪个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代过上了还算不错的生活。
他们这一走可就苦了何以为和杨德发,两个人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悠闲的读书了。也没有多余的钱叫他们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平静日子了。
好在两人想的开。一心想着从军报国。
于是571团新来了两个娃娃兵……十三岁的何以为,十六岁的杨德发。
无论在哪个年代,军队的纪律都是令行禁止的那种,而且异常的枯燥乏味。平时除了操练还是操练,由于兵员素质普遍较低,因此一些军事技能得掌握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去反复训练。往往这种训练得效果还不怎么大,毕竟我们的爷爷辈大多是拿着锄头镐锹务农的庄家把式,祖祖辈辈种地的占大多数。
这也是为什么抗战时期我军战损率远超日军的重大原因之一。因此那时学生兵就比较吃香,学东西快,悟性高,未成家,初生牛犊不怕虎。提升也就相较那些大老粗来说要快的多,何孟才就是上好得例子,短短三年时间就成了571团少校副参谋长了,平时主抓部队的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之类的事情。
何以为初到军营分到了一把汉阳造,杨德发只有一把大刀,这就是那时我们国家大多数军队的写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