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这片炼钢场,已经和以前的小作坊完全不一样了。
一座座堡垒一样的场房里,散发着滚滚热浪。六丈多高的大烟囱顶上,灰沉的烟雾漫天弥散。
场房外的钢架上,旋转的飞轮用铁链牵引的各式小车。载着成堆的煤,矿,顺着斜坡轨道上下奔忙。
炼钢场内,刺目的钢水不断出炉。经工人的锻造和机器的轧制,最后分属为不同形状的锭子,分门别类的入库。
繁忙,火热,井然有序。这一切,都彰显着凌驾于时代的力量。
“现在采用了斜坡轨的小型轨道车,直接将原矿投入高炉。如此节省了人力成本和机械成本,每炼一吨钢可以节约五十圆钱。”
“转炉和平炉车间后面,是陆大人一个化工场的分车间。如今已经合并到咱们炼钢场了。还有其他一些官坊合并过来的,可以直接对应酸性矿和碱性矿的冶炼。”
“新购建的二十台小型煤电设备,就在转炉车间的隔壁。所以我特地找石大人要来了一个配电房的人手,以后炼钢场的体系可能还要扩大。”
孙兴成也拿着图纸。边带着陈柯一同参观,边向他介绍炼钢场的结构。
“嗯,这样的安排很不错。产业发展过程中,大型的产业配合就是不同产业链之间的事情,而生产之间的配合就需要直接合并。实现系统化和集约化。”
陈柯对这样的安排也非常满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