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的石屋整齐错落在水泥路边。高大的烟囱冒着滚滚浓烟,场房里响彻着机器的轰鸣。
这样的场景,只能存在于蒸汽时代。给人一种奇异的力量感。
……
“现在的粗钢产量是多少?”
在铁器坊,陈柯用显微镜观察着刚刚炼好的刚,首先问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光学显微镜,早在十六世纪就被荷兰人造出来了。当时是一六千百倍。
陈柯如今有了工业基础,自然要更好。
孙兴成说道:“去年的钢产量,大约是七千吨。不过今年的冶炼技术已经成熟,出钢炉可以一次成品,减少了重复工作,效率将成倍增加。如果顺利投产,预计能达到两万吨。”
以前炼钢,工匠们只能凭经验。
现在提高了技术理念,将未出炉的钢水样品在设备中制成细丝。剪断后,就能用显微镜观察它的横截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