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高六米,宽五米,远远地站在旷野上,好像人们把自己的冷清都留在了那里。对待这门有两种态度,一是附近村庄的家长严谨孩子去那个地方,感觉不出什么不对来,但总是感觉不怎么对。
太庄重了或者太散佚了,咯噔一下,让人的心里很空。
孩子们总是偷偷摸摸地去那个地方玩,他们叫它红门。不但围着门转悠,看看前面瞧瞧后面,想知道这门到底是门的什么。也嗷嗷叫着在这个旷野上疯跑,门是一座城,孩子们是城墙根下面的孩子。
有三条路从旷野下面经过,另一侧是一条快要淤塞的干河。挑着担子或推着独轮车从旷野下面经过,看到红门的矗立心里就会想起一些什么,也堵上了一些什么,想不透就是堵上了。
甚至不敢大声欢笑。
一是红门成为了一种象征,好像非要有了一些“神性”。说村庄位置的时候就会说在红门的什么什么方向上,自从红门出现就很吸引了一些爱磕头和烧香的人,周围没有树就把红布条拴在杂草的根上。
也有系在矮草腰上的。
红门被周围的红布条衬托得好似在熊熊燃烧,走在一片火海中。
再后来就有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什么什么遗址,竟然推演到了春秋时代,是属于古城菟裘城的所在,远处的那座山叫做云云山,再远处的那座山叫做霄岚山,那一座叫做甘露山,也俗称南山。
云云山上原先有塔,也被叫做塔山。
曾想过围绕着红门建一些矮墙把红门围起来的,但工程量着实太大也就放弃了,没有意义。把红门围起来就要有一个合适的距离,距离远一些再远了一些,红门的威严好像极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