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之前所言,织布就是像编筐一样将纬线一根根交错穿插在经线中。
如果是手工制作且每根纬线都要这么穿插一下,其工作量显然太大。
于是人们就想出一个办法:将经线头尾固定并崩直,接着在经线单双数错开插入一根“分绞棒”,这样经线的单双数便始终都处于错开的状态,纬线只需要在提起“分绞棒”时形成的“织口”中穿过就可以了。
到了战国时期,虽然已经有了脚踏式织布机,它其实跟“腰机”的原理一样,只是加上了机架、综框、辘轳和踏板,全名为“脚踏提综斜织机”。
不过依旧还有许多人使用这种原始的织布法。
沈兵认为这主要是与百姓制作水平和生活水平有关。
脚踏式织布机虽然效率高,但并不是人人都会做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得起的。
不会做又买不起,当然就只能使用廉价得多的“腰机”。
其实就别说是两千多年前的秦朝了,就是在现代依旧有少数民族在使用这种腰机织布。
这类简单而又重复性的工作其实很适合用水力代替。
沈兵当然是使用更成熟的脚踏织布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