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沈兵就想了另一个方法:依旧使用原有的小石臼,只不过在小石臼外铺上一层麻布。
若是没有麻布便用装米用的麻袋或是旧衣也可以,总之就是将溅出的谷物重新收集再加工。如此一来就不存在浪费问题。
出于谨慎,沈兵又试过几回,确定没有问题之后这才开始批量生产。
生产上千具水车对沈兵来说那是小事一桩……数万军队放在那,他们平时都有制作投石机等攻城器械,现在也只是在浍等木匠的指导下制作水车。
甚至其中有部份人已有制作水车的经验。
魏国其实也不需要水车,魏国径流众多且灌溉水网密布,但人对新鲜的事物天生具有好奇心,好事者知道有水车、翻车这些东西后便会尝试着制作。
这样的人虽然不多,但也能像浍等工匠一样起着指导的作用。
然后数万人分成几批:伐木、运输、锯木、制作……上千具水车不过两日时间就制了出来。
沈兵将这些水车分散到寿春城的各处……这当然是要分散而非集中。
若将这些水车集中在一处,一则是会造成拥挤,二则是全城的百姓要舂米都得大老远的将米背至集中处,若是远的步行一来一回只怕也要大半天,还不如在家自己舂了。
而沈兵这样根据径流分散到各处,城内百姓便可以“就近原则”到附近的水车舂米,这才能真正达到节省劳力的目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