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基数较大,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影片如果能占据30以上的排片,就意味着它拥有每天9万场的放映量,绝对是大片水准;相反,如果排片率在5以下,就意味着每天的放映量不足3万场,只能算是中小影片。
之前放映的一些电影,比如《速度》,光“零点场”就超过1万场,到了白天其排片率又接近60,一天的放映总量超过20万场创历史纪录,首日直取近8亿票房。相比之下,一些小成本电影,比如《杀人者》,尽管口碑上佳,但首日排片不到1,全国只有2000多场放映,首日票房仅50万,几乎被判了“死刑”。
既然如此,那是不是意味着一部影片的排片率越高越好呢?
答案是——当然不是!
比如陈飞以前看过的《哆啦a梦》。
《哆啦a梦:伴我同行》在上映首日排片不足30,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强势。
但因为第一天表现良好,口碑不错,第二天排片立刻追加到30以上。
一句话,排片不是越高越好,因为如果上映之初放映场次太多,平均上座率不足,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影院经理信心下降,进而缩减第二天场次。
而如果在场次有一定保证的情况下,影片上座率颇高,造成一票难求的现象,影院经理则会增加放映场次。
一增一减,看似普通,实则有着很大差别,因为缩减放映场次就代表着影片热度在往下走,往往刹不住脚,一泻千里;增加场次则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而且一票难求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这个片子牛到不行”的错觉,大家容易一窝蜂地往上哄抢,《北-京遇上西雅图》和《狼图腾》等片就是代表。
如果排片率和上座率两个指标都高,是不是就能判定影片票房大卖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