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军事·战争 > 抗战烽火 > > 第三百零七章 打个屁 (3 / 4)
        “小山,我跟沈虹聊了一次,机械厂潜力差不多挖掘完了,洋先生,老师傅,都在拼命带徒弟,如果不算陈先生在海上的设备和人力,就算是这批新设备运到,明年,永州械修所最多明年可以能达到年产万支步枪的生产能力,还是太低了。”

        “不止,新设备跟新过来的工人,钢管,有一大批去了南江,明年七月前,装备六十六师,绝对没有问题!”

        抗战全面爆发,单装备六十六师是不够的,还得支援川军。

        国民政府搬迁到后方的工厂,八年时间,也生产了三十六万支枪械,就算加上永州,南江八年能生产二十多万支,对于中国抗战,杯水车薪。

        要知道从卢沟桥事变,到38年12月,一年半不到,国军统计消耗的步枪的数量,就是三十一万还要多。

        更可怜的是子弹的消耗,抗战爆发前,跟德国进口了一批,除开派发军队的,总共才不到两亿发的库存。

        到了3.8年12月,累积消耗一个亿还多,剩下的都在部队装备着,兵工署几乎拿不出一场大型会战的子弹了,不屑一切代价,保障子弹厂开工,剩下的几年,才达到年产不到一亿发的产量,折算进上千万的部队,每人一百发,打八年。

        很多人认为抗战之所以一退千里,是老蒋把他看家能打的部队,在淞沪平光了,其实是军械拼光了,不是国军一退再退,而是根本没有枪支弹药,军火库存支撑淞沪战场那种消耗了。

        淞沪会战,仅仅83师的四个团,消耗弹药一百五十八万发。

        南口战役,国军合计消耗弹药五百八十万发。

        到了台儿庄就打穷了,这么大的战役,从临沂开打,到藤县,再到临沂,到台儿庄,总共才消耗三百八十万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