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北岸,野旷风静。
已过午后四时,骄阳炽烈,纵横着深深浅浅车辙沟印的黄土地上,伫立着两个黑漆漆的人形剪影。
黑影面前的断崖下,一根灰中带黄的烟柱腾空而起,玻璃受热炸裂之声不绝如缕,橡胶焚烧焦臭味道清晰可闻。
“务必要亲眼查个确实,如果找不到,就给我挖地三尺。”低矮黑影阴恻恻道。
瘦高黑影在其身后低声应下。
低矮黑影收回视线,放眼极目远眺,徐徐道:“此处距离西汉九帝陵寝不远,你们能葬身龙脉之地,享受皇陵级别待遇,也不枉在这世间走上一遭,万一子孙后代受到庇佑而飞黄腾达了,可千万记得要感谢我啊,嘿嘿嘿……”
黑影左胸前“博爱”、“天下为公”的金字,在西斜的日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而在太阳落去的相反方向,渭河的污浊与泾水的清澈不期交汇于同一河道,二水黑白分明,并行东流而绝不交融。[1]
同一时刻,由此逆渭水上溯,咸阳古渡[2]。
珍妮一行乘马车向西沿路急奔,眼下来到渭水渡口。
河面宽有半里,水流湍急、泥沙俱下,两岸无山,野花箭楼、芦苇滩头,全不见诗中清溪卵石、芳草渔家景象。渡口有四五渡船,均是首尾方阔、胸腹扁平,据传因袭于唐朝鞋履之形。骡马行人一起上船,空间倒也规整。
渡船尾部有橹,艄公脱得精赤,吆喝着号子,三五壮年随之撑着蒿秆。渡船没有轮桨,运行竟全靠人工。珍妮害着晕症,王菊人与吕道士在侧不时闲谈,徐悲鸿饶有兴致地研究起艄公、船夫的肌肉骨骼,暗自与列宾作品相比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