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贤明续道:“千百年来,有名有姓的盗墓贼就有一十七人之多,其中三次最为惊险。黄巢反唐,四十万人铲山盗掘,半座梁山搬走不得其门,此为一劫。五代耀州节度使温韬,十八座唐陵盗发十七座,三上乾陵皆风雨大作乃罢,此为二劫。民国初年,孙连仲以整编师炸山盗掘,遇龙卷风折去七人,此为三劫。”
胡宗南点头道:“日寇觊觎乾陵的野心,可说从唐代一直延续至今。不知怎的,竟让他们探知,乾陵的隐秘线索藏于吴道子的画作之中。于是,日寇一方面多方搜集吴道子作品,一方面屡次到乾陵暗地开展勘测,只待时机成熟就要动手。而嵯峨浩在日期间就精研吴道子画作,据说已从《送子天王图》[5]中悟出了乾陵的定位线索,此次远嫁就隐含有居中指挥、以策万全的目的。”
龚贤明不解,问道:“乾陵所在应当是宗室不传之秘,吴道子并非宗室,如何竟能探知并传于后世,委实匪夷所思。”
胡宗南道:“当年武后擅权,高宗突染重病不治,遂将身后事托付最幼子李轮,也就是后来的睿宗李旦。高宗交待,宗亲如遇屠戮,可以经密道进入乾陵避祸,指望武后看在夫妻一场,保全李氏血脉。
李旦其人,最擅长苟且隐忍,三让皇位,保全性命,最后借韦后之乱成功翻身。这期间,李旦袖手坐视宗亲喋血,只将乾陵的秘密告知其子李隆基。
后来为避安史兵乱,李隆基曾一度计划逃进乾陵,因太子李亨反对而作罢。李亨称帝后,李隆基名为太上皇实为囚犯,落得个父子反目、凄凉离世。乾陵的秘密就没有传于李亨。
安史之乱,李隆基失去了至宠,吴道子为杨贵妃画像无数,均深受李隆基喜爱。所以,作为近侍之人,吴道子获知乾陵的秘密也是合情合理。”
胡宗南娓娓道来,龚贤明面色渐渐柔和,紧锁的眉关也为之解开。
余寿康暗想,这番说辞如此古怪离奇,日本人居然能够信以为真。不过如此一来,只要和胡宗南虚与委蛇,乾陵之事必然无疾而终,倒也不算助纣为虐。
其实,不单余寿康,座上之人又何尝不是这么想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