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月时,以十二地支代表十二个月,寅为正月,卯为二月,辰为三月,巳为四月,午为五月,未为六月,申为七月,酉为八月,戌为九月,亥为十月,子为十一月,丑为十二月。
甲或己年,以丙寅为正月,以乙卯为二月,以此类推。乙或庚年,以戊寅为正月。丙或辛年,以庚寅为正月。丁或壬年,以壬寅为正月。戊或癸年,以甲寅为正月。
纪日时,以月代表的地支为首,以六十甲子数为辅,完成计数。六十甲子为:一日甲子,十一日甲戌,二十一日甲申,三十一日甲午,四十一日甲辰,五十一日甲寅。二日乙丑,十二日乙亥,二十二日乙酉,三十三日乙未,四十二日乙巳,五十二日乙卯。三日丙寅,十三日丙子,二十三日丙戌,三十三日丙申,四十三日丙午,五十三日丙辰。四日丁卯,十四日丁丑,二十四日丁亥,三十四日丁酉,四十四日丁未,五十四日丁巳。五日戊辰,十五日戊寅,二十五日戊子,三十五日戊戌,四十五日戊申,五十五日戊午。六日己巳,十六日己卯,二十六日己丑,三十六日己亥,四十六日己酉,五十六日己未。七日庚午,十七日庚辰,二十七日庚寅,三十七日庚子,四十七日庚戌,五十七日庚申。八日辛未,十八日辛巳,二十八日辛卯,三十八日辛丑,四十八日辛亥,五十八日辛酉。九日壬申,十九日壬午,二十九日壬辰,三十九日壬寅,四十九日壬子,五十九日壬戌。十日癸酉,二十日癸未,三十日癸巳,四十日癸卯,五十日癸丑,六十日癸亥。
纪时辰,以天干为以十二地支代表十二个时辰,子时为零时,以此类推。甲或己日,从甲开始排列,称甲子时,乙丑时,以此类推。乙或庚日,从丙开始排列,称丙子时。丙或辛日,从戊开始排列。丁或壬日,从庚开始排列。戊或癸日,从壬开始排列。
天干地支代表五行方位,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水在北方坎位,天一生水,子属坎位,所以水列第一;火在南方离位,午属离位,所以火列第二;木在东方震位,卯属震位,所以木依次排第三;金在西方兑位,酉属兑位,所以金依次排在第四;土在四方中央,位于艮坤位,土因此排在第五位。
木居东,与春季相应,木是由于阳气的推动而破土生长,木又由于水东流才能滋润生长,木因水生而有实体。火居南,与夏季相应,火能焚烧万物,也使万物生机,火无形以木生。金居西,与秋季相应,金由于阴气作用,由万物收敛凝聚而成,因土而生而有实体。水居北,与冬季相应,阴气漂流浸润,滋生万物,水因金而生有形无体。土居中,与夏末相应,含吐万物,万物生于土,亡于土,因火而生有实体。
天干地支隐藏四面八方。甲、乙、丑、寅在东属木,丙、丁、巳、午在南属火,戊、己、庚、辛、申、酉在西属金,壬、癸、子、亥在北属水,卯、辰、未、戌居中属土。
五大方位,对应东、南、西、北、中,又有五五之数杂态,分别对应。五数,三、二、五、四、一。五气,风、热、湿、燥、寒。五色,青绿、赤红、黄、白、黑。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化,生、长、化、收、藏。五音,角、徵、宫、商、羽。五速,动、静、疾、缓、迟。五形,固、连、凝、散、沸。五态,坚、硬、强、软、弱。五度,松、紧、绷、张、驰。五极,盛、衰、满、盈、亏。
人体完美形态,也有五五之数,分别对应。五常,仁、礼、信、义、智。五情,怒、喜、思、悲、恐。五精,魂、神、意、魄、志。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光。
这些内容《易经》和《阴阳成势》有些没有涉及,都显得匆忙,未能作细致论述和深入探讨。刑天阵营是因为征伐不止,伏羲为何,还要探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