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方面来讲,徐国栋也算是运气不错,就那么安安稳稳的在城市里面度过了解放战争,虽然日子苦,活得艰难,但是好歹算是活下来了。
之后解放了,徐国栋还是做他的老本行,当一个小小的教书匠,日子虽然清苦,习惯了倒也有一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味道。
不过遇到了这个知青下乡,说实话,徐国栋还真的算不上什么知青,他的情况,准确来说,应该算是一种避祸,其父亲的一位老友,发现了徐国栋的存在,似乎预感到了某种事情,所以找人托关系,给徐国栋弄进了下乡知青的队伍之中。
而这个时候,徐国栋已经三十多岁了。
三十几年的人生,虽然后面几年过的十分辛苦,但是拿着笔杆子,帮人写写书信,好歹也算是能够维持温饱,还不用出什么大力气。
而且这人呢,日子过的苦,这身体肯定比不上那些庄稼汉和当兵的有力气,更不要说一直以文人自居的徐国栋,那个时候的他瘦的就跟那灾民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一身破旧的长袍,将那瘦弱的身躯掩盖,倒也显得有点儒者的味道。
书归正题,说这徐国栋跟着一众知青下了乡,那个时候凭借着一根笔,还有识文断字,这要是放在城市里面,那还能给人代谢书信赚点银钱,但是到了农村,这买卖可就没有了。
一路走了大半天,这位徐老说他当时差点就死在路上了,等到了目的地,一看啊,徐国栋想死的心都有了,这哪里是远啊,那村子被几座山围着,就差说是多一座山,直接将入口也给堵上了。
那个村子他到现在都还记者,说是叫什么林家村,说是林家村,但是这村子里面也就只有十来户户姓林的人家,当时众人也好奇,不过十来户也不算少,反正没有人给解释。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苦哈哈的,也没有人在乎这点事。
到了这村里面,徐国栋和一众知青被安排到了一起,说是知青下乡,实际上就是去干活,什么改造,劳动改造确实是最有效的改造一个人的办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