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恐怖·灵异 > 神秘文化 > > 第28章 旱魃起源 (1 / 4)
        起床之后的林墨并没有忘记去查找旱魃的资料,来到储物间,打开那个最右边落满了灰尘的箱子,里面堆放的是镜师一脉关于各类神仙鬼怪的整理记录,和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其他典籍。

        《山海经》所记雨神称应龙,与其对应的是旱神,称女魃,应龙和女魃还被引入黄帝与蚩尤之战中,在大荒北经中出现多次记载。

        此战之后应龙与旱魃建立了奇勋,但也丧失了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应龙留在人间的南方,从此南方多水多雨。魃留居北方,从此北方多干旱,她无论走到哪里,都被人们诅咒驱逐,称为“旱魃”。

        《神异经·南荒经》云:“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所之国大旱。一名格子,善行市朝众中,遇之者投著厕中乃死,旱灾消。”

        《说文》:“魃,旱鬼也。”

        《诗经》孔疏引《神异经》:“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袁枚《续子不语》又说:“尸初变旱魃,再变即为犼。”

        先秦至汉代的旱魃形象以天女形象为代表,其形象特征为身着青衣的女子。这一时期的旱魃带有神怪二重的身份,人们将其视为旱神,但又以日晒、水淹、虎食等方式对其进行驱逐,以实现驱旱求雨的目的。

        自汉代中后期至明初,天女形象的旱魃逐渐向另一种小鬼形象的旱魃过渡。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应是由于先秦时期盛行的自然神崇拜至汉代逐渐衰退,旱魃神性的一面逐渐被人们否定,女性身份因此也遭到了质疑,其形象遂逐渐转向另一种更为邪恶的面目。

        中国民间传说宋真宗时,旱魃作怪,竭盐池之水。真宗求助于张天师,天师就派关羽去降伏。关羽苦战七天,降伏了妖魔。真宗感其神力,封为“义勇武安王”。这一天恰好是农历五月十三日,后民间便多于是日举办关帝庙会,祈求关帝显灵逐魔消灾、普降甘霖,并把这天称为雨节。且以为是日必雨,所谓“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倘若不雨,则求之关帝必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