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听得直摇头,“既为宰相,必然不是了。我想要民间传言,身份越低越好。”
“李公子可得失望了。”詹知道,“唯有身世显赫之人才可读书识字。桃源本为诗中意境,乃虚构之所,实为避世之意。山野村夫只认桃园,不识桃源。又怎会有桃源异闻,怕皆为神鬼之说与那桃花仙吧。”
“焚天海指实地,桃源却为虚处?”
“李公子有何事不明?”
李铭先指东海,“相传谌言帝焚毁于东海,游仙诗又自其而来,我便先将焚天海看作东海。”
随后,他又指着西部雪山。“焚天海为下半句,上半句却道接天泉。你们因诗从游仙,故而认为接天泉乃不老泉,可如果舍弃游仙之说,只作诗歌来观。岂非与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有异曲同工之处?所谓接天泉不过夸张说法,实则指地势落差。泉水自天上来,实为雪山雪水融化,自高山流下。我认为,游仙诗第二句,便指自东海至西山之间。再看掷杯动作,是否与河水由高至低,汇入东海极为相似?”
其余人一片思索,詹知点头道,“有理。李公子方说桃源,可由第五句‘乞儿觅得桃源处,桃源处下鸡鸭棚’所发?”
“正是。其他几句,却是过于宽泛,不知所云。”
“宽泛?是有几句意味不明。不过在我看来,还算环环相扣。”
“嗯?”李铭不通诗歌,露出疑惑之色。
詹知侃侃而谈,“公子可知,写诗亦有三层境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