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来不及与婉晴道谢,只看视线笼罩范围内的地板快速翻转,脚下更此起彼伏,传来机栝运转的“哐哐”声。
转瞬间,原本空空如也的空间内,立满了双手持剑的黑白木偶,呈蹲,跪,进,退,前冲,后仰状,配以竖剑,横剑,刺剑、拖剑,斜剑,劈砍,错剑,撩剑……但凡能有的剑式几乎都有。
婉晴神色凝重,反手扔出拾来的笔记本探路,只看数十个木偶,几乎同时运剑,剑疾如风,势不可挡,眨眼间就被乱剑绞杀成无数碎屑。
感受着这剑阵的恐怖威力,两人不由面色僵硬,下意识退回到木枋上,只看刻着“刀山剑树”的木枋缓缓下沉,地板上升起两柄长剑,除去无锋之外,和那木偶所抱长剑一致。
这细看之下顿时觉得不对,那木偶所握之剑明显要短上一截。
婉晴此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说道:“木偶所抱长剑,剑尖皆被斩去一尺,不过看折断痕迹恐怕得有数十个年头年了。”
此时站在木枋之上,看着每个木偶脚下分出十二道滑槽,瞬间明悟,原来这是六博棋,儒棋,四维棋与刀山剑树阵的合体。
儒棋与四维棋究其本质,其实就是六博棋的延伸,三者之间的弈棋方式,相去不远。
六博棋起于先秦诸子百家,断断续续传了八百年,到了唐朝,由于宝应象棋的兴起,最终彻底隐没在了历史洪流中,
后来有学者在考古中发现六博棋,苦于没有任何能参考对弈的文献,因此各派专家经过两仪四象、阴阳五行、划拳猜数、星术栻盘,轮番登场、此起彼伏的“交流争吵”后,最后依旧各持己见,谁也不服谁,因此六博棋彼此双方究竟如何对弈,还是未解之谜。
不过,师祖传下那本羽陵遗书上,却记载了六博棋的搏法,答案就藏在局分十二道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