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在车库当中,张默给出了一个理论,道:“我觉得这个男人不会是受害者。”
李安道:“什么意思。”
“这是一种外界刺激造成的时间线的偏差,我们假设一下,没有我们的介入,这个人会在这个城市之中慢慢的生活着,在十字路口一点点的来回的走着,不会出现任何的意外,凶手来到他的身边,用刀子结束了他的生命,也就是说,他是必死的结果吧。”
李安点头,张默继续道:“但是因为我们的介入,他的世界线开始发生改变了,首先是公司里面,因为你的出面,他的领导开始注意到这个人,因为你的身份在那里,公司愿意和你接触,自然就需要好好的照顾这个人,被领导关注,随后再上班的时候,同事也会主动来交流,那么伴随着的生活也就改变了,会多一些娱乐措
施,随后升职,家里有亲戚操作一下,交友圈也就扩大了。”
张默继续说道:“这还不是主要的,收入的增加,食物也会改变,从盒饭升级到更加好的食品,行走的路线也就改变了,他的圈子,因为我们的介入,而扩大了,或者说,这个男人的圈子变了,不再是这个圈子的时候,那么凶手就没必要去杀人了。”
一种很奇怪的驳论,基本的理解就是,这个人首先是凶手设计好的下一个目标,但是因为一些外界的因素,这个人的生活变了,人也变了,那么还需要去杀这个人么?
首先确定的点,这个凶手不是仇杀,不是仇杀,是按照一种类似惩罚和报复或者是自我成就的话,那么目标就不可能继续是这个男人了。
如果还是需要杀这个人的话,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来了,这不是按照模式杀人的,而是有仇,或者是这个人参与到了别的圈子什么的。
这就是一种自我矛盾,越想越矛盾的点。
杀还是不杀?这一直是一个点,但是无论是杀还是不杀,都会出现很多的变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