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孙老师接过自己递过去的水,汪隼赶紧把资料袋拆开,取出里面的资料仔细阅读起来。
五六分钟后,将资料放下的汪隼脸上露出思索的神情,随后看向孙国传,“老师,这种次声波刺激效果具有普适性吗?”
孙国传摇头,表情有些怪异,“你是不是忘记了我以前跟你讲过的人类脑电波特征问题?”
这个问题让汪隼不由一怔,人类脑电波特征?是这个问题吗?
他也不太清楚自己是该摇头还是该点头。
说到人类脑电波前,这里要补充频率和人类的听力频率范围,以及听域。
众所周知,人类的听力频率范围是20~20000hz(赫兹),低于20hz的频率段被称为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频率段被称为超声波。
在20~20000hz这个频率段之外的声音频率是无法让人的鼓膜产生震动从而让人听到声音的,但这并不意味人类本身无法感知到这些波的存在,这一点稍微再说。
就像抛开剂量谈毒性无异于耍流氓,抛开振幅(声强)谈人类对频率的感知也是不讲道理的,所以这里引入听域的概念:
在安静的条件下,人类在某个频率能听到的最小声强被称为听阀,而引起听觉疼痛的声强称为痛阀,在这两者之间即为人类的听觉响音范围,也就是听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