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馆开了之后,陆父陆母在京城也很快安定了下来,陆父继续当他的坐堂大夫,自看了萧函给的那些医术后,触类旁通,陆父在医术上也有所突破,一段时日下来,陆家医馆在京城也有了些名气。
萧函依旧住在郡王府上,直到为太妃结束了全部的金针疗程。
太妃头疾完全治愈那日,萧函还被召进了皇宫大内,当今皇帝对定安王太妃很是敬重,不仅是太妃当年对他有救驾之功,更重要的是在宗室勋贵中有极大的影响力,而且也是坚定的保皇党,所以皇帝对太妃医治头疾一事十分关注。
宫里的数位太医也为太妃诊治,共同得出结论,太妃的身体确实已然康复,而且不会再有头疾复发,也就没有了性命之尤。
皇帝大喜,更惊讶于陆沅芷年纪轻轻,医术便已如此了得,下令重重赏之,还提出恩准让她以女子之身进入太医院,成为皇家御医。
宫里的御医医术自然是最好的那一批,且还有官身,不过这与原身的心愿相差甚远,原身受陆父熏陶,想做的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医者,而非侍奉权贵专为达官显贵看病的太医。
不过拒绝皇帝当然不能这么直白,萧函谢辞道,“民女一介乡野大夫,年纪尚轻,才疏学浅,医术还不能与宫中御医相比,承蒙父亲教诲,还要继续苦学医术,走遍天下各处,知晓学习更多疑难杂症。”
皇帝本就因为陆沅芷治好了太妃的头疾,对她有几分好感,见她自谦推拒圣旨也不以为忤。想想也觉得,陆沅芷医术了得,但的确太年轻了,这么早早进御医院只怕还会惹人非议。人家自己也不曾骄傲,还要继续学习提高医术。陆沅芷才十七八岁便有如此好的医术,待再过十年二十年,恐怕还能更好。他要是把人留下来了,说不定还阻碍了陆沅芷成为一位名医大家,也非他大楚之福。
知道有这么个医术高明的大夫就够了,若是有什么事,再一道圣旨召回来也不迟。
即便推辞了那道入太医院的圣旨,陆沅芷的名声还是在京中传开了,连带着到陆家医馆看病问诊的人都多了,许多人都知道陆沅芷治好了连宫中太医和吴神医都无可奈何的头疾,得到了皇帝的封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