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恐怖·灵异 > 悬疑探险 > > 第二十八章蛊毒与尸毒 (1 / 6)
        《史记正义》中引的《括地志》中有这样一条记载:“齐桓公墓在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岗,一所二坟。晋永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人。经数日,乃牵犬入中,得金蚕数十箔,珠襦、玉匣、缯彩、军器不可胜数。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的墓葬被盗于西晋末年,此时距齐桓公去世已经有近九百年,墓内仍有很重的毒气,以致人不能进入,盗墓者们只能在墓外等了几天,然后牵着狗在前边带路,才进入齐桓公墓。

        齐桓公墓中的墓毒,就是那座水银池。

        水银池是古代制造墓毒时最常用的方式,正史中便有很多关于水银池的记录。如《南史齐高帝诸子列传》中记录了南朝时益州发现的一座古墓正是“以朱砂为阜,水银为池”。

        为什么墓葬中的墓毒多选用水银呢由于毒是封墓之前安放好的,所以必须保证修建工匠的安全,也就是说修墓者不中毒,而盗墓者中毒。

        那么,如何才能使墓中之毒准确“识别”同样处在墓室中的修墓者和盗墓者呢?

        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墓毒在放置之时并没有毒,或这种毒在当时对人体的危害微乎其微,而在日后常年封闭的状态中,毒素逐渐挥发,形成足以致命的毒,以毒杀后来进入的盗墓者。

        什么样的物质毒性大又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呢当然首推水银。建水银池就是利用水银的挥发气体毒杀妄图盗取墓中随葬品的盗墓者。

        水银,化学名称为汞,其状为银白色,密度很大,易蒸发、在常温状态下为液体。水银很容易被皮肤以及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是一种可在生物体内积累的毒物,口服、吸入或接触后可以导致脑和肝损伤。

        纯水银的毒性要低于其化合物的毒性,毒性最高的汞有机化合物是二甲基汞,人的皮肤只要接触数微升的这种物质、就会导致人的死亡。

        因此,水银成为古代墓葬防盗措施中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