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我有点吃惊。
“酒窖泥化石!”刘龄鸿缓缓的说。
我摇了摇头说:“不可能!”
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化石形成过程始于植物或动物死亡后迅速被沉积物所覆盖的时候,这个过程通常发生在水体底部。松散的沉积物可以保护遗体不被自然环境、细菌和其他能够造成风化和腐烂的外力所破坏。
这就减缓了腐烂过程,从而使得一些残体能够保存数千年。在此期间,沉积层不断地聚集在骨头上。这些沉积层最终变成了坚硬的固体岩石。
在这种坚硬岩石层形成之后的某个时间,水通过岩石渗漏下来,冲刷掉保存下来的残体。因为上面的岩石坚硬且致密,所以它不会落到被冲走的残体原先所在的空隙中去。这些空隙就形成了动物的天然模具,完美地保存了最初的残体形状。
虽然一个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是有三个因素是基本的:
第一有机物必须拥有坚硬部分,如壳、骨、牙或木质组织。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虫或水母也能够变成化石。
第二生物在死后必须立即避免被毁灭。如果一个生物的身体部分地被压碎、腐烂或严重风化,这就可能改变或取消该种生物变成化石的可能xng。
第三生物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迅速地埋藏起来。而这种掩埋物质的类型通常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海生动物的遗体通常都能变成化石,这是因为海生动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软泥覆盖。软泥在后来的地质时代中则变成页岩或石灰岩。较细粒的沉积物不易损坏生物的遗体。在德国的侏罗纪的某些细粒沉积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诸如鸟、昆虫、水母这样一些脆弱的生物的
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最常见的化石是由牙齿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动物死后,尸体的内脏、肌肉等柔软的组织很快便会腐烂,牙齿和骨骼因为有机质较少,无机质较多,却能保存较长的时间。
如果尸体恰好被泥沙掩埋,与空气隔绝,腐烂的过程便会放慢。泥沙空隙中有缓慢流动的地下水。水流一方面溶解岩石和泥沙内的矿物质,另一方面将水中过剩的矿物质沉淀下来或成为晶体,随着水流会逐渐渗进埋在泥沙中的骨内填补牙齿和骨骼有机质腐烂后留下的空间。
如果条件合适,由外界渗进骨内的矿物质在牙齿和骨骼腐烂解体之前能有效地替代骨骼原有的有机质,牙齿和骨骼便完好地保存成为化石。由于化石中的大量矿物质是极为细致地慢慢替代其中的有机质,所以能完整地保存牙齿和骨骼原来的形态,连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的组织形态都能原样保存。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小小书屋;https://www.xxswu.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