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当时有的母熊已开始叼草做巢。熊本来在11月冬眠,翌年1月下旬或2月上旬产仔,4月中旬前后出蛰。长久的监禁已使它们被迫改变和放弃了冬眠习性及分娩周期。和所有雌性野生动物一样,处在造巢产仔期的母熊护巢天性格外强烈。尽管与场主熟识,但事发突然,巢区内竟掉下个大活人,这如同点燃了导火索,母熊们的护巢天性瞬间爆发,它们不约而同猛扑上去,狂暴地攻击这个从天而降的入侵者。
诞生2000万年的熊科动物在漫长的进化中,一代又一代的熊为了猎杀捕食,捍卫领地,争夺配偶和夺取王位,早已演化出强大的爆发力和简单实用的打斗方式,而且自幼玩耍时便开始演练,即以强大的双腭剧烈啃咬或以巨大的前掌猛击对方要害――头颅或颈根部位。但凡在荒野中发生两熊剧斗的情况,善于观察的人都会注意到,它们发出的第一击,往往以前掌直接挠击对方颈部致命且皮毛薄弱的动脉横贯处。
第一头冲上去的熊一口咬在场主的颈部,造成颈动脉破裂,发生血喷。其余的熊随后扑至,饥肠辘辘的它们闻到血腥味凶性大发,争抢撕咬人体…
那些熊极其狂暴,全都吃红了眼。闻讯赶来救援的人们根本无法接近现场,更别提抢回尸体,只好打电话向消防队求救。消防人员以高压水龙驱赶,熊仍旧死死咬住残缺的尸体不放,拖着尸体四处躲避。最后有一头熊将尸体拖至水柱打不到的死角继续撕咬,其它的熊在水柱阻击下依然跃跃欲试,随时准备上前争夺尸体…后来听人们说,参与了杀人吃肉的6头熊,全部是怀孕或即将生产的母熊。
金锁小声嘟囔了一句:“报应!”
这也是我也想说的,人在喂不饱的情况下会走极端,更何况更是饿了三天的熊?
东北这一带,地域偏僻,物种丰富,“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并非是一句空话。这也是因为东北自然环境的得天独厚。当然,有好就有坏。福兮祸所依,这是咱们老祖宗千年的智慧总结。恰恰是因为自然环境保护得够周到,所以也使得棕熊一度成灾。
熊是有智商的一种动物,它的智商差不多等同于一个四岁的小孩子。也正是因为如此,东北人民始终“冲”在了人熊冲突的第一线。据安老三介绍说,几乎每一年,东北都会出现人熊冲突的案例:
在松江河附近,又不懂事的愚民好奇,抱走了母熊的幼仔。没想到,这给全村带来了一场天大的祸事!因为失去了幼崽,那头母熊连续3年,时不时回到那人住的村子,守在村外的重要路口,不论从村里出来什么动物,从鸡鸭鹅狗到马牛羊人,一律杀死。这三年间,这头母熊共杀死3人,家畜无算。
其后,还有一桩往事。有一头母熊亲眼看到猎人杀死了自己的孩子,烈的报复心令它在山上到处游荡,见人就杀,15天内连杀3人,直至被击毙…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冬至东北,西至青海,都发生过棕熊袭击人类、报复人类的案例。
最为可怕的则是,棕熊原本不会把人类作为食物,杀死人类后,也不会啃食尸体。但是就像三毛别罴事件中的解读,一旦熊尝到了人肉的味道,是有可能“上瘾”的。真实的案例中,确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