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末的那个时候,穿越方兴未艾,一直表现得很沉默的小周难得地开了一个玩笑,说莫非我们从那瀑布跌落下来,便穿越了?我们笑了笑,然而无疑想到了一点:莫非这个寨子,便如同陶渊明先生所描绘的《桃花源记》一般,隐世不出,自给自足,“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也许只有如此,才能够解释我们所见到的一切。
只是,他们是如何保持自己这寨子不被外人所见的呢?是老金所说的那种恐怖怪诞的传说,将人吓走么?还是矮骡子担当了一部分外围的屏障?
我们商谈了一番,胡文飞告诉我们,过着这个寨子,后面是一大片水田洼子。然而在尽头处,远远望去,却是一个很大的阔口洞穴,溪流从那里又隐入了黑暗之中。不知道那里是否有上山之路,我们与其这么费力寻路,不如找寻一下这苗寨之中是否还有活口,如有,从他口中得到的信息,应该会更准确一点。而且,我们也能够知道,这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上游塌方,路径被乱石堆叠,下游则是一个漆黑的洞穴,胡文飞说的这个办法,确实要比我们盲目找寻出口要有用一些。
只是……这里还有活口么?
我们来到了这个苗寨最大的建筑,石头垒砌而成的房族宗庙。苗寨通常都会有宗庙,也叫做祠堂,是祭奠先祖、族内会谈以及执行族法的地方,古代还是土司制度的时候,这里是代表着权力和威严的地方,所以特别神圣,族长可以在这里制定法规,夺定族人的生死。
这是我见过的最大的宗庙祠堂。
我原本以为这规模只有三四十户人家的小寨子,正厅里可能就十几排的牌位,然而当我步入这铺着青石板地的房间时,看到的是一片狼藉,然而那正厅里尤在架子上的、散落在地上的以及碎成几块的牌位,却足足有三四百块。这是什么概念?按照苗家故例,只有族长或者对本族有着特殊贡献之人,方可位列正厅之上,享受后人的香火供奉。
我随手捡起一块牌位,上面的字歪歪扭扭,并不是我所熟悉的文字。
杨操接过来,端详了一阵,迟疑地说莫非是古耶朗的文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