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熙竹的琴声初起时,公孙大娘并未有任何动作,直到八个节拍一过,这才开始缓缓舞动而起,虽然姿势优美,但是动作却很缓慢。
只见她随着音律,绕着李弃歌脚下的圆圈,时而将一把宝剑舞得如同一条丝带,时而提剑于胯,如同提着一个采莲的竹篮,此时展示出的,乃是一股江南小女儿的柔媚之态。
李弃歌站在中央看到这种情景,虽然觉得这种剑舞妩媚而且华丽,但是未免太过绵软了。既然能让杜甫写出“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种佳句,那应该是“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而且收放自如、动静分明。可眼下这公孙大娘的剑舞却有些太拖沓了。
就在公孙大娘随着古琴的靡靡之音舞了十拍左右之时,忽然将手中宝剑只想右侧的公孙汀兰,口中喝道:“铁筝之音,启!”
公孙汀兰听后,将手中横着的铁筝竖了过来,重重的向地上一砸。
只听得“当”的一声巨响,那铁筝与地面的撞击之声,通过铁筝空空的筝体而扩散开来,回荡在厅堂之内。厅堂之内原本充斥的是古琴的柔软之音,此时铁筝砸地的声音一出,那股子柔媚之气登时被冲淡了几分。
筝的演奏之法与古琴很相似,都是将琴体平放,身体坐直,双手如“倒垂莲花”一般,双肩放松,双肘也要松弛下来。
像公孙熙竹那种单腿马步、凌空虚坐的法子,已是殊为不易,这种姿势对演奏者的下盘功夫要求极高,需要基础功夫扎实,而且腰马合一才能做到,也只有公孙熙竹这种打小就琴武双修的人才可以如此轻松。
可此时此刻,公孙汀兰竟然将铁筝竖了过来,这又该如何演奏?
正在众人疑惑之时,公孙汀兰一脚踢在铁筝底部,见那铁筝被这一脚踢得倾斜了过来,向地面倒去。公孙汀兰单足而立,另一只腿提膝至半空,抵住了下落的铁筝。此时,整张铁筝已经斜倚在她的膝盖之上。
这个姿势甫一完成,公孙汀兰便迅速的弹出了第一个音,接着第二个、第三个……一声强似一声、便如同战场之上的骑兵方阵,马蹄之声滚滚而来,一阵阵的杀伐之气,开始与方才那种旖旎之音相互交织。
而剑舞的主角公孙大娘,也逐渐的加大了脚下的步幅,手上的宝剑更是舞得愈发急促,整个人的神情也不似方才那般悠闲自在,反而变得牙关紧咬、眉头深锁,整张脸显得凝重而且果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